北平沦陷后◆★★◆■,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大学不得不迁徙到长沙★■◆★★,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
任教之余■◆■★★◆,穆旦勤奋翻译,译著甚多。仅1953—1958年间,他就翻译并出版了《文学概论》《普希金抒情诗集》《波尔塔瓦》《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别林斯基论文学》《雪莱抒情诗选》等十几本书。
穆旦当时患了疟疾,杜聿明当时只有两粒药,他给了穆旦一粒◆◆,说★◆★◆■★,如果你命大,吃了有效,就能活下去;如果无效,我也尽力了。幸运的是,穆旦服药后病情好转。
《文聚》是冬青社创办的刊物之一,它的作者基本都是冬青社成员。1942年2月15日,《文聚》创刊号问世,该期头版头条即穆旦的诗作《赞美》。甫一发表,“如宝石出土,便放出耀眼光辉◆■★◆★,当时就受到不少读者赞美”,有读者评价★◆■◆■:这首“悲壮滴血的六十行长诗《赞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难和血泊中的再生”,承载着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忧患和希望。还有评论家赞誉《赞美》说◆◆★■■■:★★◆★◆“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并把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推向成熟,因此◆★★■◆,此诗在西南联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李光荣、宣淑君著《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
穆旦从贵阳到昆明后,并未去找杜聿明,而是找了自己的老上司罗又伦◆■◆★■。罗此时任曲靖二〇七师师长,他任命穆旦为该师中校英文秘书。抗战胜利后,罗邀请穆旦和他一道去东北工作。穆旦和朋友徐露放提出以二〇七师复员青年军名义办一份民间报纸,得到罗的同意和支持。于是,穆旦招聘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沈阳创办了《新报》,穆旦任总编辑。
当时南开高中学生有一个刊物,叫《南开高中学生》,每一两个月出一期。当时穆旦是写稿人的两大台柱之一,主要是写诗◆■★★★,也写些散文◆◆■。(陈伯良著《穆旦传》)
此后,穆旦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寻找工作的机会◆■,最终★■◆,经朋友介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南京办事处任译员。
1942年,已留校担任助教的穆旦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第五军参谋长罗友伦的翻译官,出征缅甸抗日战场。因战事受挫,第五军将领杜聿明与盟军统帅部参谋长、美驻华代表史迪威产生了分歧★★,史迪威命令所有部队撤退至印度,杜聿明则决定撤回国内。因地形不熟,加上被日寇包围,第五军误入环境恶劣、渺无人烟的胡康河谷。
南开中学有自己的校园刊物——《南开高中学生》■■◆■★。1933年12月16日,穆旦写了短文《梦》,发表于1934年1月5日出版的《南开高中学生》,署名“穆旦”■★◆◆。
查良铮一九四四年二月开始在中国航空公司昆明办事处任职员至一九四五年五月◆◆★★。其中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五月在中航重庆办事处帮忙。重庆办事职员住在面对嘉陵江的半山腰宿舍。曾淑昭一九四三年重庆金陵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十一月开始在中国航空公司重庆办事处任职员◆■■,与另外四位女士住在山顶上粉红色小洋房(时称Pink House)◆◆,自己开伙,条件比男职员宿舍好。其中三位女士为中航空难牺牲的飞行员家属,她们只做一点小工作。由粉红色房子可以看到山湖坝机场。查常被邀到山顶宿舍吃饭★■◆■,然后与曾一起走下三百级台阶◆◆★★,在长江上游嘉陵江边散步。谈论最多的是共同有兴趣的英美文学◆■★◆,和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的诗◆■◆★◆,没有谈中国诗。两人对诗欣赏一致。查于一九四四年五月被调回昆明,曾一九四四年六月被调到印度。后来信很多,多数谈生活和经历,不谈文学★★★★◆。中航邮件当天到◆★,不用邮局。那段时间查写好的诗马上寄给曾看,包括当时用诗名《给玛格丽》《诗》《海恋》《圣者甘地》,后用诗名《流吧,长江的水》和《风沙行》《赠别》《给M——》的作品◆★◆■◆★。查一九四五年五月三日至五月三十日写的诗都在重庆写出。一九四五年九月★■■◆★,查由昆明到重庆,在回北平前将一些照片和诗信手稿留给曾■◆★,说“放在你这里可靠■◆◆,将来见面时再给我”■★。一九四七年曾托中航出差到沈阳的同事亲手将照片、诗信交还查★◆■★,但因当时查不在沈阳■◆★★◆,结果把装有照片、诗信的大信封带回给曾。(邹汉明著《穆旦传:新生的力量》)
穆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恋爱了■★,恋爱对象名叫万卫芳■★◆★,就读于燕京大学。不过★■■■◆★,万卫芳家中早给她订了亲。抗战爆发后★◆◆★,万卫芳随穆旦一道来到长沙临时大学。但在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前夕,万卫芳家中拍电报说父亲病危把她骗回老家天津去了。万卫芳家中给她订的余家◆◆■◆■,乃书香门第,且财力雄厚,两家门当户对★■◆★★■,万卫芳选择了妥协。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穆旦一家被勒令搬入一间不足17平米的宿舍居住。一个周日的清晨■◆★★,一帮人来砸门,要穆旦在一小时内把家中东西搬出去。妻子怕出事,拉着穆旦去亲戚家躲起来。那天穆旦一直担心《唐璜》的译稿◆★■。
穆旦曾对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说◆◆■■:◆★◆“我只求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忠实于我的读者。★◆◆”并忠告对方:■★■“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隽永的诗篇与华美的译文就是穆旦留下的足迹。
因病腿情况恶化,穆旦决心去医院做手术。去医院之前◆◆■,他将《欧根·奥涅金》修订完毕,并对妻子说■◆★◆■:“凡是读过《欧根·奥涅金》的人,就象孩子尝过味道极浓的蜜糖一样★★,有谁不想再读两遍三遍呢?”
那年穆旦在航空公司工作,认识了一位曾姓女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往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却分手了■◆◆★◆。穆旦的这位女友名叫曾淑昭,毕业于金陵大学。
1949年★◆,穆旦赴美读书之后★★◆■★,在美国和恋人周与良举办了婚礼。穆旦夫妇拿到学位之后,一道回国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
摔断腿后■★★,穆旦被困在家里,那段时间他常和友人通信★◆■★■■,谈诗歌、谈人生■◆■■★◆。谈及为何期待《唐璜》译稿尽快出版时■■◆,他说■■★★◆★:“新诗的复兴要靠外国作品的介绍。关于拜伦,我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的辉煌之作在于他那粗犷的对现世的嘲讽,那无情而俏皮的◆◆■★◆◆,和技巧多种多样的手法■★◆■,一句话,惊人★■,而且和廿世纪的读者非常合拍……”谈到拜伦长诗《锡隆的囚徒》《柯林斯的围攻》,他说■★■★:“这两首诗很可为我们的诗歌借鉴。我最近还感觉,我们现在要文艺复兴的话,也得从翻译外国作品入手◆★★■。”
穆旦结束军旅生活后没有重回西南联大。1943年2月至4月,穆旦在云南曲靖第五军汽车兵团,任少校英文秘书◆■★◆◆◆,教罗友伦英语■◆。罗友伦时任第五军汽车兵团团长。之后,罗又介绍穆旦去找杜聿明,杜让他出任驻滇干部训练团第一大队中校英文秘书。穆旦在这里干了十几天就离职了。
当时部队一部电台还能用,靠这部电台◆■◆,第五军剩余部队与重庆取得了联系★◆◆◆◆★。重庆方面派来多架飞机,空投大量食品★■,部队获得给养◆★。这时■◆★◆■★,英军驻印度萨姆省省长带人给第五军指路◆■■,穆旦随部队绝境逢生,撤退至印度。修养几个月后,他回到祖国。
战火很快蔓延到长沙,临时大学师生远赴云南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到昆明后■★■,因校舍不够◆★◆■◆,文学院和法学院暂时设在比较偏远的蒙自小城。
1938年,蒙自分校文学院部分学生,在闻一多◆★■◆、朱自清的指导下成立了南湖诗社。穆旦加入了南湖诗社,穆旦积极投稿,其诗作《我看》和《园》均发表于南湖诗社的壁报上,其中■■,《我看》被赵瑞蕻评价为“五四以来中国新诗中的精品■◆”。两首诗★★◆“显示出诗人早期诗作的特色■■★■■,是诗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品”■◆。
南荒社衰落后,另一个文学社团——冬青文艺社应运而生。1941年初,冬青文艺社与《贵州日报》合作,出版副刊《革命军诗刊》。穆旦在《革命军诗刊》发表了《五月》《春》等水准极高的作品■◆◆■★★。
在南开高中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穆旦在《南开高中学生》这个学生刊物发表了四篇文章和八首诗■■。
当时■■★“临大”有多次诗歌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歌墙报等。北京大学外文系1938级王般主编了两期墙报,穆旦诗作《野兽》即刊登在其中一期上◆★。这是穆旦最好的作品之一。
穆旦的同学周珏良曾任《南开高中学生》总编辑,常向穆旦催稿,晚年的他曾回忆:
1947年■◆◆★★◆,《新报》遭查封,穆旦曾道出被封原因:“约在1947年8月,陈诚到东北以后,《新报》被封闭,表面理由是《新报》言论‘反动■■◆★’(民盟嫌疑),但我并未因此受到迫害★■◆◆,由此可见被封的真实原因是陈诚把《新报》看成杜聿明的势力而予以排挤的结果■◆■。”1948年3月,周与良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因为女友出国留学,穆旦赴美留学的念头更为强烈。
1976年,穆旦不小心摔断了腿,在家卧床休息■★■★◆,保守治疗。穆旦的腿伤一直未好转,但养病期间他一直在创作或修改译稿。妻子劝他休息■◆,他说:“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让我死■◆★。★★■■★◆”
办报期间◆★★◆★★,穆旦于1946年以复员军人的名义在北平参加赴美留学考试◆◆★★★。穆旦虽考取了■■,但国民政府没有兑现公费的许诺。
1971年,校方另分配了穆旦一家一间10平米的房子■■★■■◆。每天下班后,穆旦匆匆吃了晚饭■★◆,就去这间小房子工作。那一阶段,穆旦的工作重点是修订《拜伦抒情诗选》和《唐璜》的译稿★◆。一次★★◆★,他在图书馆查了一个月,找到了需要的材料,欣喜若狂。
穆旦在这里只学习了不到四个月就离开了★■,原因是他对新闻专业缺少兴趣■■◆★。恰好中航公司招考职员,待遇很好,穆旦决定报考且被录取。1944年★◆,穆旦在重庆中国航空公司任职■◆★◆,不久又被派到昆明办事处工作。1945年2月,穆旦又被调至贵阳办事处工作★◆■◆◆。一次,穆旦从堂兄那里听说杜聿明欢迎他重回部队,遂辞去中航职务,去了昆明★◆★◆★。
穆旦对未来充满憧憬,常念叨“希望不久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重新恢复青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也吐露内心的想法★■:“总想在诗歌上贡献点什么。”然而,就在等待做手术的当晚,穆旦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在冬青文艺社时期,穆旦创作了七八十首诗★◆,代表作《赞美》《诗八诗》均创作于这个时期。
周与良是穆旦同学周珏良的妹妹★■★。1946年■★★◆■■,周与良在燕京大学读生物系硕士研究生。周与良后来回忆说■◆◆◆■◆:“当时良铮给我的印象是一位瘦瘦的青年,讲话很风趣,很文静,谈起文学★■■、写诗很有见解,人也漂亮。”相处了一段时间,穆旦向周与良要了张照片,说是要给母亲看。周与良给了穆旦一张照片,两人的关系算是确定下来◆■◆■◆★。
1945年◆■★,穆旦写了三首爱情诗《春天和蜜蜂》《流吧■★★◆,长江的水》《风沙行》,其中两首提及一个名字:玛格丽。有学者考证,这是穆旦诗歌中唯一提及的名字。
1949年◆★,FAO负责人在东南亚筹建新办事处,因欣赏穆旦才干,邀请其前往,穆旦遂赴FAO曼谷办事处工作。穆旦在曼谷只工作了不到六个月★◆■★◆◆,挣到一千美金◆■★★◆★,周与良在美国又寄给他一千美金,留学的费用基本够了★★★◆。随后,他便乘船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攻读硕士学位■◆■◆。
1918年4月5日,穆旦出生于天津老城内恒德里3号,本名查良铮。穆旦祖籍浙江海宁,海宁查姓乃名门望族■■◆◆★。《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版)收录的查姓名人37位,直接属于海宁查氏的有15人■■■■★,如教育家查良钊★◆◆◆、学者查猛济、民主人士查人伟,还有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等◆★★◆■。
1942年2月,穆旦一连写出《春》《诗八首》《出发》,《春》发表于《贵州日报》副刊《革命军诗刊——冬青》★■★◆◆,周珏良说◆★■★:“《春》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被承认为一首好诗★■★。■★◆★◆◆”
此后,经陈福田介绍,穆旦担任了一个美军中校军官的私人翻译,待遇不菲。两星期后■◆■◆◆★,穆旦在报上看到重庆新闻学院招考学员,便决定报考。
文学院从蒙自回到昆明后■■◆◆★◆,南湖诗社便更名为高原诗社■◆■★■。高原社后来又演变成南荒社★■◆★★◆,发起人是萧乾。萧乾当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发起成立南荒社是为这个文艺副刊培养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穆旦是南荒社的文艺骨干之一。南荒社要求社员交作品,社里推荐发表,发表时文末注明“南荒社■◆★★★”字样,稿费归社里,作为活动基金◆★。诗作《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是穆旦写于高原诗社时期的作品★■★★■,但发表于1939年12月18日的香港《大公报·文艺》,诗后注明■★◆■◆■“南荒社”。
2014年,穆旦长子查英传在美国见到了曾淑昭,留下一份曾氏口述实录,这份★◆■★★★“实录◆★■”证实玛格丽就是她的英文名Margaret◆◆。以下即为这份口述内容:
1940年■◆◆★,穆旦毕业留校在外语系任助教◆★◆■★■。这一年穆旦在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叙永分校的《布谷》是学生最喜欢的壁报★◆★,取名■◆◆◆★■“布谷■◆◆◆◆★”,“有催人耕耘◆◆★◆■,带来春的消息之意◆■★★★★”★◆◆■。穆旦与《布谷》关系非常亲密,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
穆旦去世后,家人打开那只小提箱,发现里面整整齐齐放满了译稿,每部译稿都清清楚楚写了标题。其中最大最厚的一部文稿,标明《唐璜》和《唐璜注释》。
不久◆◆◆★■◆,他报考国际宣传处主办的中央政治学校的新闻学院,学习英文新闻◆◆★★。他没考取★◆★■★,但国际宣传处昆明办事处主任周萍帆认为穆旦英文好◆■◆■■★,特地致信重庆国际宣传处■◆★,请求增加一个名额破例录取穆旦,对方同意了。
1935年★★■◆■,穆旦高中毕业,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就读外文系。清华当时有校园刊物《清华副刊》和《清华周刊》◆★◆◆,穆旦诗作《我们肃立,向国旗致敬》《更夫》均发表于校园刊物中★★■■★。除此之外,穆旦还在校园刊物发表了两篇散文《山道上的夜——九月十日记游》《生活的一页》。